當前位置:首頁 > 節日民俗 > 傳統節日 > 江西龍南客家春節風俗

江西龍南客家春節風俗

作者:秋楓飄黃來源:網絡2020-4-8 17:24:30
江西龍南客家春節風俗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祟向傳統的客家,圍屋里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然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著各自風情的傳統春節習俗。龍南客家的年俗一般很早就開始準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岸痢币坏?,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準備雞、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

小年日:農歷12月24日,是客家春節正式開始日,又說是小孩過年,故曰:小年

行(hang)人(ning)家(ga):從小年日后開始(一般是大年26和29日兩天是吉利日,其余的是實在無法排開時才選擇,否則親戚家很不高興),親戚之間開始年前拜訪,一般要準備一只閹雞、兩瓶酒、兩斤豬肉、一條大草魚、蘋果9個(平平安安,9個代表長長久久)、桔子9個(大吉大利)、一盒餅干、一對糕子、若親戚家有小孩,在以前還得買一把糖果放在口袋里,到了親戚家后發給小孩,曰:接細(sei)吖(a)嘚(dei)。

炲(tuai)豆(tou)腐:大年三十前,每個村子都會有一至兩家制作豆腐的能手建一個臨時的豆腐坊,各家各戶都會把自產的黃豆用水泡好后送到豆腐坊去加工成年豆腐,取回后在家用食油炸成條狀、方塊狀或片狀,然后再用醠(ang)一層老鹽一層豆腐封存起來,家里來了客人后隨時取幾片切絲加上芹菜、肉絲炒成可口的佳肴招待客人,據說這樣可以保存到秋天??图胰擞幸环N叫“過水溜”的就是把年豆腐切成條狀再沸騰的油里過一下撈起來,蘸一下用辣椒末和醬油、鹽水調制成的蘸料,然后再入口,豆腐的滾燙、滑嫩加上辣椒末的辣味,這種美味的佳肴,每當龍南客家老鄉吵天(聊天)談到“過水溜”時都會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炮炒粿芋絲、做油粿嘚(dei):大年三十前,各家各戶都會炮炒粿芋絲、做油粿嘚(dei)。把秈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浸泡后碾成粉,根據不同口味加入鹽、姜汁、紅糖、水和成面團狀再搟成片狀切成筷子粗、5厘米長的條狀下鍋油炸成金黃色。另外,把糯米比例比較高的粉團壓成餅干狀再油炸。這兩種食物在春節接待客人時是必須上桌招待客人的。

除夕日(客家話:大年三十):上午敬灶神、已故祖輩阿公。除夕天黑前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吃飯時忌碗筷掉地。吃年夜飯,菜肴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后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吃雞頭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干干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守(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守(壓)歲錢。12時過后要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云霄,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再敬祖公。

年初一: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后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我”。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

年初二:拜新臺,這天忌諱到別人家賀年,但凡上年有親人過世的人家,都會在祠堂設一張祭臺,接待死者的生前友好或左鄰右舍來焚香祭拜、放鞭炮。,那家鞭炮放的多,說明這家朋友多、面子廣,客家話說是“爭了面光”。

年初三:稱為“窮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請。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來清掃的垃圾送至村邊,點燃三炷香后燒毀,俗稱“送窮鬼出門”。

年初四: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年初五: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年初六:開張日,新年到此近尾聲,雖接看而來的還有「正月半」(即元宵節),放西火(即放煙花)等精彩節目,而年初六后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歷來視為出行的好日子,商家鳴炮開張做生意,農人修橋補路做善事,少婦出門做客睄娘親等;孩子們則趕著牛兒去出行,帶著香燭鞭炮敬社官。

香火龍:過年期間各村莊均有舞龍舞獅隊出現,是一種尚武精神。每年正月十二至元宵節,這里便要舞“香火龍”。這幾天晚上7點至9點半,圍屋內外到處燈火輝煌。每支“稻草龍”在紀縉祖祠內插上香火后,變成了紅彤彤的“香火龍”,在鑼鼓聲、鞭炮聲中,經過“一祠三廳”之后,由各家各戶用鞭炮迎至自家客廳或庭院,氣氛熱烈。

說起香火龍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說大約400年前,有瘟疫流行,為送走瘟神,村民們用香火扎在稻草龍上點燃,燒旺,驅惡避邪。另一傳說為:相傳唐朝寶應年間,朱吡謀反,唐德宗命李晟退敵。

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隊人馬在江邊停滯不前。李將軍問何故停滯不前,眾軍士跪而拜曰:“對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將軍待以明日再行前行?!崩顚④娦纳挥?,命道:“請軍士將隨行香火與火把拿來,用稻草扎成一條長龍,插上香火,十五人組成一組,搖滾向前,鳴鑼開道?!庇谑?,李晟的大隊人馬像千條火龍,滾滾向前,士氣大振。朱吡的軍隊以為千軍萬馬來討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將軍不戰而捷。唐德宗大喜,封李晟為西平王。不久,李晟生下了第十五個兒子。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個兒子任江西觀察使,舉家遷入江西。

后來,李家后裔為紀念先人功德,每逢過年時便以香火龍慶祝。栗園圍里外皆姓李,為李晟后代,于是保持了“香火龍”鬧元宵的傳統。今年正月十三日,我們有幸目睹“香火龍”鬧元宵的盛況。晚上7點半,我們還未到栗園圍,就聽見鞭炮聲、鑼鼓聲四處響起。其場面比迎娶新娘更熱烈,只見幾條紅彤彤的“香火龍”騰空飛舞,它們時而擦過地面,時而飛向屋檐。舞龍的都是年輕力壯的小伙子,敲鑼打鼓的則是年紀長一些的中老年人。這幾條香火龍分別代表著“三廳”,沒有派別之爭,他們從紀縉祖祠出來后,都自覺到三廳拜堂,然后再到各家各戶鬧元宵。

因為有凝聚人心的“香火龍”,圍屋內家族之間互相幫助,團結一致;鄰里之間互相照顧,和睦相處;兄弟之間互相協作,尊老愛幼;婆媳之間互相理解,同心同德;夫妻之間互相恩愛,同舟共濟,民風非常好。

客家人講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說吉利話,“無”要說成“有”,客家話“無”發音為“毛”所以“帽子”要說“有子”,因為“帽”與“毛”諧音。

另外,龍南客家還有一些風俗如做粄(ban)嘚(dei)、蒸酒、燙勒(lei)嘚(dei)等風俗因為在平時都有,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聯系我們 電子郵件聯系我們

吉ICP備13004070號-14   吉公網安備22012202000031號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