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枝牡丹花園在鹽城城區東南19公里處的卞氏家祠遺址內,面積200平方米。據記載,枯枝牡丹花園為南宋參知政事卞濟之自蘇州退隱于此后,手植二色牡丹于宅園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到了元末,卞濟之的裔孫又尋來紫色牡丹品種,種于家祠前庭院內。
傳說,到了明代,卞氏后人卞裕齡也酷愛牡丹,尤其對牡丹園的壯丹關懷備至。長此以往,牡丹竟通人性,每年花開12瓣,閏月多1瓣,年年如此。卞裕齡覺得很驚奇,于是花開時節,常邀請親朋好友飲酒賞花,大家也紛紛稱奇。時間一久,卞裕齡家有奇牡丹的消息傳遍了方圓幾百里的地方。
消息傳到鹽運大臣楊分司的耳中,楊數次派人前去索要牡丹,卞裕齡總以“祖傳之寶,不便贈人”為借口推辭。楊分司惱羞成怒,命人強奪牡丹種入自家花園,并把卞家牡丹園毀掉。卞裕齡告到官府,那知楊分司權高位顯,地方官無人敢審理此案。卞家只好自認倒霉。
哪知移栽在楊家花園中的牡丹沒過多久,根部就漸漸發黃,不到一月花枝就枯萎了。楊家花匠只得將枯枝刨出扔掉。卞裕齡得知消息,急忙將枯根撿回,仍栽入修整過的牡丹園中。
過了兩三天,枯根中就長出了嫩芽。一月后,牡丹復好如初,花枝反而更加繁茂,只是根部枯黃之色未褪,故而得名“枯枝牡丹”。
另一段傳說更神奇,是一個地道的神話故事。
卞裕齡對祖傳壯丹精心侍奉,愛若掌上明珠。一天晚上,卞裕齡正在書房內讀書,忽然感到有些困倦,于是伏在書案上準備小睡一會。那知剛剛閉上眼睛,就聽對面傳來吟誦之聲,卞裕齡一驚,抬頭一看,只見書案對面坐著一位妙齡少女,身穿紫袍,頭戴花冠,面目俊秀,儀態非凡,正捧著他剛才看的書在讀。卞裕齡問道:“姑娘從那里來?為何在此?”那少女起身一禮,粉面含羞,悄聲作答:“我本是府中之人,今夜見先生讀書困倦,特來陪讀?!?
卞裕齡聽了這話,越發糊涂了。心想:我家那里有如此美貌的少女?那少女見卞裕齡不解,接著說:“我是園中的牡丹,感念先生每日關照,今特來報答?!?
卞裕齡不信,忙提燈到園中一看,果然少了一株紫牡丹。于是匆忙返回對少女躬身一揖:“不知仙子駕到,小可剛才失禮了”。待兩人坐定,相談之下,卞裕齡發現牡丹仙子博學多才,性情又與自己相契合,遂引為知已。
牡丹仙子每晚來陪讀的事,卞裕齡后來告訴了妻子丁氏。丁氏是一個賢淑女子,觀察了幾次,見牡丹仙子不像輕薄女子,而且與丈夫談古論今,并無半點越軌之處,也就不加理會了。
但長此以往,卞裕齡不免冷落妻子,丁氏只是暗中垂淚,沒有聲張。
丁氏身邊丫環小翠是個潑辣女子,又是丁氏從娘家帶來的,心中不平。于是每天乘卞裕齡不備,常用洗臉洗腳的臟水朝牡丹花根上澆,故意把花澆死。
可是,澆了一個月臟水,花不但沒死,反而更鮮艷,而且久久不愿凋謝,小翠又氣又惱。
一天早晨,卞裕齡訪友出門后,小翠澆了一大盆滾水,把牡丹園澆了個遍,一棵棵鮮靈靈的花樹頓時枯萎。丁氏發現后,急忙制止,但為時已晚。
丁氏深知這祖傳牡丹,丈夫視為生命,一旦丈夫看到這種慘景,非瘋了不可,于是扶著牡丹大哭起來。小翠知道自己闖了禍,也跟著哭起來。淚水灑落在枯枝上,不料竟生出了嫩芽,見風就長,重又開花。只是牡丹中下根枝枯黃,與原來不同。
丁氏等卞裕齡回來,主動向丈夫說明原委,卞裕齡感慨不已,深感妻子的賢淑。至此后,牡丹仙子也沒有再來。這就是枯枝牡丹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