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民間藝術 > 河南林州洪谷“取經唐僧”碑

河南林州洪谷“取經唐僧”碑

作者:張振海來源:網絡2020-10-19 15:03:13
河南林州洪谷“取經唐僧”碑

唐僧取經是家喻戶曉的故事。而林州洪谷也有記載唐代一位取經高僧事跡的碑,它便是1963年被省人民委員會核準,公布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

洪谷山原有五處省保、兩處市保文物,后又有兩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厚重的歷史文物,如此集中出現在這深澗幽谷中,堪稱罕見。難怪《大河報》記者盛夏說洪谷山是“腹有詩書,懷璧握玉”的地方。

此碑無帽無座,通高1.84米,寬0.95米,厚0.2米,半圓首,刻有行書20行,每行48字??塘⒂谔崎_元十九年(731年)九月二十五日。因為碑在崖下,保護較好,字跡無漫漶,唯石質崩泐,損去60余字。碑文書法工整雋秀,“書體樸拙”而“鐫刻甚精”, 民國《重修林縣志》稱其為“林縣碑刻第一”。

圓形碑首中鑿尖桃狀背光龕,內刻所謂三尊真容像為“華嚴三圣”,即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二菩薩(面部皆殘)。造像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蓮瓣形項光,著交領式袈裟,內著僧袛支(類如襯衣),隆胸細腰,結跏趺坐(盤腿坐)于束腰仰蓮須彌座上,右手上舉,左手下垂撫膝。二菩薩頭戴花冠,有圓形頭光,頸戴桃形項飾,下系長裙裹腿,膝下衣紋呈U形排列,有“曹衣出水”之韻,帔帛繞肩沿身側下垂,跣足(赤足)立于有梗蓮蓬上。佛身右側為文殊菩薩,左手屈肘上舉執瑞草,右手下垂提帛帶;左側普賢菩薩左手下垂握帛帶,右手屈肘上舉一蓮蕾。

碑身前后分別鐫刻兩篇文字,前一篇是《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記載了兩位遺法弟子“竭公輸(魯班)之妙”,在“斜連麓岫,俯瞰幽溪”的山水間“運用奇功,窮匠作之神”,“依巖起塔,雕龕鏤室”“式建支提”,留下了“仙巖圣跡”。后一篇《述二大德道行記》,記述了兩位高僧的經歷,極富史料價值。

碑文記載的高僧義泓,字玄濟,鄴城人(今河北臨漳縣),俗姓張。被譽為“唐代洪谷第一高僧”。公元684年落發于洪谷寺,他的智慧和行為都很美好,對佛經妙旨理解深刻,且好行善事。他曾奉敕于二京(長安和洛陽)參加譯場,參加了著名佛經翻譯家義凈(古代四大翻譯家之一)在洛陽大福先寺主持翻譯的《根本薩婆多部律攝》二十卷,還參加了義凈在長安西明寺主持翻譯的《金光明最勝王經》十卷等,參與譯經共三百余卷,主要擔當“詮辭證義,筆授綴文”,即解釋詞句證明道理,修飾譯經的文詞。有了這種資歷,他后來“百座講說,頻登勝席,學海宏深,名播二京”,估計轟動效應像易中天上了百家講壇。人們尊稱為“東魏大乘弘”(東魏是說東方魏郡人,不是指由北魏分裂出來的那個“東魏國”)。

在公元710年左右,他奉命去西域乾陀羅國(今巴基斯坦西部拉瓦爾品第至白沙瓦地區)迎請經文,將佛的真容畫像20鋪(張)、舍利千余粒、三藏梵本二部請到京城。后來,他又遵從武則天指示,再赴西域“王城”(天竺摩揭陀國古城,在今印度比哈爾幫底賴雅附近),“力窮異域,往來四載”,途經一萬八千里取經弘法。他一生供奉武則天和唐中宗二朝,前后長達十三年,被賜法衣、道具多種。

約在開元六年(718年),義泓請求歸山。以其對佛學的傳播與貢獻,事跡為什么卻未收入《高僧傳》內?究其原因,很可能是當時武則天已經去政,女皇原來寵信的人,到唐玄宗時受到排斥。義泓是不得已返回洪谷寺的,因此碑文稱他“屈為洪谷寺主”。歸山后,他整頓清理釋教門徒,審查鑒定僧徒應當遵守的法紀,并推行僧伽“六和”原則(戒和、見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義泓還曾駐錫多所寺院,大約卒于開元末年。

另一位法師乾壽比義泓小,也當過洪谷寺住持,字崇詮,俗姓李,也是鄴城人。20歲時出家為僧,后來在洪谷寺充任教授法師,之后主持寺務,綱紀寺眾,率僧眾修復山間小路,在川原干涸地區“疏泉汲引”,依山造宇,立堂講義,濟救貧民。

乾壽又是個孝僧,“內懷至孝,無忝所親,生事愛敬,死事哀戚,是謂孝道畢矣”。因此,此碑是佛教提倡孝親較早的實物見證。

唐代是我國文學藝術最繁榮的時代,碑版石刻,也同樣是最繁榮的時代。石刻文字的主體是碑,一座唐碑,本身已成為一件雄偉的石雕藝術品。唐人講究書法,以寫字著名的人很多,他們都寫過不少碑文。唐碑上都刻有撰文和書丹人名,這是漢碑所沒有的。這些書法大家的字跡,一向受人珍護,可惜這許多石刻名跡,至今存者無多。林州《三尊真容像支提龕銘》碑文,就是唐代書法家蔡景所撰,蔡景是佛教弟子,陳留郡人(今開封南)。

唐代碑刻,具備了各種書體,但書法的正宗還是正楷書。從魏晉南北朝以來,漢隸逐漸演變成楷書,楷書的字形結構,統一于唐代,所以在書法史上有秦篆、漢隸、唐楷之稱。這是中國文字書法演變的三個重要階段,從初唐幾位書法名家的字跡上,還可以看出各人筆法的淵源。褚遂良的《伊闕三龕記》和包文該的《兗公頌》,是被康有為認為繼承北魏隸楷的唐楷,而虞世南、歐陽詢等人的筆法卻來自南朝。其區別在于筆勢的剛柔,波磔的方圓。盛唐以后這種區別日漸融合,于是書家取徑于筆畫結構的肥瘦。顏真卿、蘇靈芝愈寫愈肥,柳公權用顏真卿的筆法而減縮其肥碩。薛稷和薛曜兄弟的瘦勁,演變而成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這樣,在統一的唐楷之中,每位書法家仍然有各自的風格。

唐人碑刻觀念的深化,促進了樹碑之風的盛行,唐代碑刻因此興旺發展,走向制度化、完備化。唐代碑體高大莊嚴,造型精美,碑志書法多樣,碑文內容也以頌美銘功為要,其碑刻文化呈現華美大氣的審美風尚和時代精神。

唐代近三百年間,豐碑巨碣等石刻無止千萬,今所知僅墓志有兩千余種。至于造像、刻經不可勝數,這里特別提出的是,唐代的碑志,明清時期出土很多,尤其近代出土的數量更為可觀,這對考察和研究唐代的書法衍變,尤其是研究唐代歷史、宗教,確實是一座極其豐富的藝術寶庫。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聯系我們 電子郵件聯系我們

吉ICP備13004070號-14   吉公網安備22012202000031號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