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傳統文化 > 建筑文化 > 河南林州盤陽村盧家大院

河南林州盤陽村盧家大院

作者:張振海來源:網絡2020-10-19 15:24:26
河南林州盤陽村盧家大院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只要有人群聚集的村莊和市鎮,到處都可以看到具有民族傳統的四合院民居群落。自古商貿繁華、三省通衢的盤陽,古建民居,遍布于村中大街小巷的青石路兩側。而盧家三進四合院,便是其中四合院民居的佼佼者。

盧家大院位于盤陽村東西向大街中部。大院原來分街南、街北兩部分,分別叫“南九門相照”和“北九門相照”。院落布局合理,建筑華美。上世紀20年代末,因楊三堂蓋炮樓拆去“南九門相照”部分建筑,近十幾年來村民新建房又相繼拆去了大部分原建筑,如今只剩下臨街門房一座?!氨本砰T相照”則保留得較完好。

整個大院,進深65米,寬60米,由十幾個大小院落組成,建筑整體恢宏大氣,結構嚴謹。外部以青磚壘墻,院內磚、木、石刻,雕飾華麗?,F存主院中軸線為三進式四合院。大門臨街,現門樓已毀,僅剩下西側門墻及墀頭。大門正對左廂房前山墻,前山墻面則鑲砌成仿木結構的照壁。門里東側是一條長長的巷道直達后樓院。第一進院的倒座明間臨街開門,當為后世改造;正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20世紀60年代初,林縣“引漳入林”大型水利工程的總指揮部曾設在這里,是紅旗渠的誕生地。

二進院東南角有側門,門內北側界墻中開垂花門,院北客廳5間帶檐廊,隔扇門窗,格心以方格、步步錦、龜背錦為主,前有月臺。東西廂房也各3間,隔扇門窗下有高臺檐廊。進入客廳,迎面上方懸掛一塊長2.30米、高0.80米木匾,上有陽刻楷書,匾右邊題兩行字:“欽命翰林院編修提督河南全省學/院加三級記錄十次朱為”,中間書寫“至德可師”四個大字,正中上方有一紅色篆字印章。左側落款:“銜生員盧騰蛟妻程氏、劉氏立/道光六年歲在丙戌(1826年)新正谷旦”。 當年修建紅旗渠時,縣委書記楊貴就住在該院的東廂房。

由東邊巷道進入后樓院,迎面高聳10間樓房,東邊是三間樓房,西側為單層3間。樓院后邊是庫房院、磨房、馬棚及雜役仆人的住房,規格比前邊所有房子要低得多。

院中石刻門墩,磚雕墀頭前立面,有刻著“福、壽”“蘭、室”、牛(犀牛望月)羊(三陽開泰),迎風石上還有刻著寓意“事事如意”的雙獅、“富貴花開” 的花瓶之類,寄托房子主人美好的追求和愿望。柱礎上刻著瑞獸,八卦圖、十二生肖等。磚雕內容形式各異,但無一不是精雕細琢,技術精妙。

整個大院屋頂五脊六獸。正房大于倒座面積,倒座又大于廂房面積。正房又高于倒座和廂房高度。地面、包括院內屋里,均鋪墁青磚,古樸、凝重,令人產生賞心悅目的感覺。

盧家大院的主人叫盧老錬,字錬達,名熔九。生于清乾隆時期,卒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原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傳說開荒意外“發財”,買地置房、經商有道,成為當地的首富。在村中大街上最好的位置買下地基,從天津取樣,請人設計莊園圖紙,雇用外地工匠,修建了盧家大院。

中國古代建筑,由開始經商代發展到清代,無論是其外部造型、內部結構,還是四合布局都已達到成熟穩定階段。尤其是四合院布局,是中國建筑群體平面布局的最基礎單位。它整齊劃一、功能完備,恰當地迎合了中國人在建筑上封閉、安全、又符合風水的心理要求。因此說,四合院布局,是中國建筑一個顯著的特征,是最符合中國人居住習慣的優先選擇。

四合院盡管使用的材料不同,布局造型各異,雕刻紋飾風格不同,貧富差距懸殊,但四合院的建筑風格始終圍繞其主干線發生、發展、充實、成熟。幾千年來,四合院這種中國特色的建筑形式,長盛不衰,枝繁葉茂,沁入人們的心田,注入人們的血脈,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雖然各地區的四合院在形式上會有所變化,但中華民族長盛不衰的文化源泉和歷史淵源是一脈相通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的安陽北徐家橋村北,就發現商代四合院式夯土建筑基址群,在陜西岐山鳳雛村也發現西周時期四合院建筑遺址。不過這個時期的四合院是在中軸線上發現有中心木柱的遺跡,使四合院正房的開間數成為雙數,和今天常見的布局反差較大,其根源是殷周時期人們把中軸線上的柱子和斗栱當作天帝來對待,立于中心是為了祭祀。中心柱的做法至三國時期逐漸消失。另一個是在院子的中軸線上建有一道走廊,來連接南北兩座大房子,實際上又把院落分為東西兩半,這種中軸線上建走廊的模式在宋畫《清明上河圖》中還可見到。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在北京元大都遺址上多次發現了和今天的結構布局完全一樣的四合院遺址。從而證明,我國元代就已經普遍存在正房單開間的四合院布局了。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成熟的重要時期,它不但超越了之前的漢唐,也為其后的元明所不能及。從唐中葉開始的社會結構演變,使思想文化、習俗觀念到宋代都已逐步完善,中國人的文化性格到此已成熟定型,從宋代到民國的一千年基本未變。每當人們在歷史文獻中查找任何一種的科技、文化史料時,都會發現它的主要焦點就在宋代。中國古典辨證哲學思想及“天人合一”的理念、發達的農耕文化和家庭小農經濟為主的生產方式,促進了中國建筑形式走向統一的四合院結構布局。

而恰恰是五代至宋代,官府在盤陽村設置“盤陽務”,負責伐木采造及漳河河運。河運拓展了與外地的廣泛交流,深厚的民族建筑文化,傳統的四合院布局,在這里傳承發展,更加豐富多彩。明清時期的四合院建筑,正是在繼承前代優秀營造(宋元時對“建筑”的叫法)技術的基礎上,達到進一步的發展。1976年在村西北地發現一座金代磚雕彩繪壁畫墓,墓中的磚雕斗栱、闌額,東、西、北三面的門窗立頰,無不再現了宋金時期當地四合院建筑的風采。

© 2010-2030 FengSu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QQ聯系我們 電子郵件聯系我們

吉ICP備13004070號-14   吉公網安備22012202000031號

国产高清亚洲精品视频 - 视频 - 在线观看 - 电影影院 - 品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