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洞在貴陽市黔靈山和黔靈湖的東北面,相距均約一公里、洞在一個怪石巉巖的山腳。
山原名檀山,所以洞也名檀山洞,又名唐山洞。
檀山之下,有泉自石罅涌出,匯成檀山澗,亦稱唐山澗。向義《貴陽市志(未成稿)》云:“黔靈山下有靈巖洞,一名唐山洞, 稱麒麟洞?!?
洞高丈余,鐘乳石累累下垂。洞口一石形類蹲獸,貌似麒麟,洞以此得名。
洞前為尼庵所在,有屋三楹、下為唐山澗。院中老樹交萌,古藤緣石壁上盤,糾纏如龍蛇,景色幽絕……
20世紀50年代中葉的貴陽人,看到的麒麟洞是這樣的:
洞旁有水,漫為小溪,繞黔靈山腳流去,名檀山澗。洞前有寺,寺中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刻的殘詩碑,距今近500年了。寺的修建當然還更早于此。
明嘉靖貴州通志又稱它為云巖洞。
洞中石乳凝結,成為各種形狀。其中最大的一個活像麒麟,所以后來又名麒麟洞。
這里古林蕭疏,空氣清涼,真是一個靜養勝地……
早在明代中葉,唐山洞已為游覽勝地。洞口有明代太監楊金題"唐山洞”詩碑。詩云:
“白云深隱一唐川,枕石煙蘿洞口連。
策杖適情尋古跡,分云乘興見壺天。
千重嵐氣千峰翠,萬顆垂珠萬顆懸。
柯爛棋終事已往,吾身來復入桃源?!?
此碑于“化大革命”期間被搗毀。
抗日戰爭期間,張學良來筑治闌尾炎,一度住在庵中……
而今,游客可到該洞里面,穿越到另一個洞口出來,外邊還有圖片展覽,吸引不少游客觀看……
張學良、楊虎城囚禁室簡介
麒麟洞原名唐山洞,因洞內有鐘乳石酷似麒麟,又稱麒麟洞。素有“人間尋勝唯斯地、洞里乾坤別有天”的美譽。早在1530年(明嘉靖九年)洞前就建有一廟庵、 名白衣庵、當年鎮守貴州的太監楊金曾在此賦詩詠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將軍聯合發動“西安事變”。
事變和平解決后,張、楊被長期囚禁。
1941年5月、囚禁在貴州修文陽明洞的張學良將軍因患闌尾炎到責陽中央醫院手術后,被囚禁于白衣庵內。
張學良住在左邊小房,開有一門,特務便于監視。
趙四小姐和女傭住在右邊小房,中間兩間是會客和用餐的地方。
麒麟洞距市區”太近,知道張學良在貴陽的人越來越多,1942年2月,特務劉乙光請示戴笠后,將張學良轉移到距貴陽百里之外的黔北古驛開陽縣劉育鄉。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引退后,國內要求釋放張學良、楊虎城將軍的呼聲日益高漲。
2月1日毛人鳳在蔣介石指令下,將囚禁在重慶楊家山“中美合作所”內的楊虎城將軍轉移到貴陽,囚禁在麒麟洞達7個月。
9月5日,在蔣介石的指示下,按照毛人鳳等人事先密謀,楊虎城等被押往重慶。
9月6日夜11時許,楊虎城將軍被特務用匕首殺害于中美合作所松林坡。同時遇害的有其次子拯中、次女拯貴、西安"西北文化日報》社社長宋綺云、夫人徐林俠及幼子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