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武夷山素稱“人間仙境”,這里山青水秀“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到此旅游,可以領略到“行舟觀山”,移步見奇的妙趣。
武夷船棺,舉世聞名,是游人陶醉山水同時,最為驚訝的文物古跡。當你乘竹筏游覽九曲溪時,竹筏的船工會邊指點著大藏峰、小藏峰等幾處人跡罕至的絕壁山洞中的船棺讓你觀望,邊講述有關船棺來歷的民間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武夷一帶沒有山也沒有水,生活在這里的武族和夷族人民,日子十分艱苦。一位仙人十分同情兩族的人民,用仙術給武夷帶來了丹山碧水。他被人們尊稱為“武夷君”。一次在天庭的蟠桃會上,王母娘娘贊揚了武夷君的功德,一旁的大耳佛為自己受到冷落大為不平,便施展法術,連降三天三夜瓢潑大雨,一下子將武夷山區淹成一片汪洋大海。幸好,兩族人事先聽了武夷君的勸告,紛紛架起事先用楠木古柏做的船只逃命,才免于一死。從此,兩族人就在山頂居住,在群峰之間,用破舊的木船架作為橋梁,相互往來,兩族通婚,成為了武夷人。
根據祖傳的風俗,以后武夷山人便視楠木船為吉祥物,連死人的棺木也要做成船形,放置在洪水淹不到的巖壁洞穴里。
優美動人的傳說故事的確引人入勝,但畢竟不是事實。這離地100余米高的懸崖絕壁洞中為什么有船棺?南宋理學家朱熹認為,這是古代“夷落”遺存下來的“棺柩”,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在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到武夷山,看到這船棺,頗為好奇。他身系繩索從峰頂徐徐而下,終于爬到巖洞里把傳說中的“仙船”看了個究竟。他看到棺內尸骸“發如青絲齒如銀,形容名姓難重陳”,判定這不是什么神仙,而是武夷山少數民族部落的遺物。
徐霞客的推斷是對的。根據一些考古工作者的考證,可以斷定在巖洞里放置船棺,是當時居住在武夷山一帶的居民——古越部族的特殊葬俗。史書上稱為“巖棺葬制”或“船棺葬制”。據文獻記載,古代南方的民族泛稱越,以其部族眾多,又稱“百越”,地域包括東南和中西南地區。據《史記》、《漢書》上記載,越族人生活在山谷溪河之間、崇山峻嶺之中,習慣在水上生活,以造船和駕船出名。船,被認為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死后,也希望繼續享用。古越人又有攀崖走險的本領,崖壁上的巖洞便成為船棺的放置之處,放的越高意味著越接近天堂。近年來,在福建省松溪縣花橋鄉招沙甲村外的深山陡崖上發現一巨大崖洞,當地人稱“萬棺洞”。洞內停放歷代棺柩數百具,層層疊疊架擱在一起。這些棺樞按年代越堆越近,甚至有解放后存入的新柩。松溪縣在古代是閩越族的主要活動區。史書上記載,漢武帝時滅閩越,徙其民于江淮間。然而被遷者并非全部“彼逃亡山谷者頗眾”(《宋書?地理志》)。有人推測,花橋鄉“萬棺洞”懸崖葬俗,可能就是逃亡山谷者之越民世代相承的遺習。這樣看來,船棺為武夷古越部族人所為,是合情合理的。
為了揭開船棺之謎,福建省考古工作者于1973年和1978年先后從幾百米高的觀音巖、白巖洞里取出兩具船棺,進行了研究。
這兩具船棺,形狀大致相似。全棺分為底、蓋兩部分,都是用整根楠木刳成。全棺長4米多,棺底如船,首尾上翹,中間為長方形尸柩。棺蓋和棺身結合處為子母口套合,沒有施用釘鉚。據考古工作者用碳14測定,這兩具船棺距今已有3600年和4200年的歷史,相當于我國的夏、商時代。
三四千年的木頭經風吹雨淋,至今竟然完整不朽,真可謂不可思議,這除了棺木用楠木制成,而楠木含油不易腐朽外,可能與船棺所處的極佳的地理環境條件有關。武夷山海拔高、霜雪不多,船棺放置在洞穴里不受太陽直射,又淋不到雨水,干燥通風,溫度、濕度相對穩定:同時如此高的懸崖峭壁,避免了人為的破壞,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奇跡。
那么,當時越族人用什么辦法將船棺安置到高不可攀的峭壁巖洞里的呢?過去,人們有過種種推測,莫衷一是:有的認為原來洞口離地面不高,后來滄海桑田,地殼變動,使洞口升高。如明朝張于壘堅持認為古時候武夷一帶河水浩蕩,水面幾乎與山峰相等,到后來山越升越高,這些“舟船”才擱在石隙洞穴里保存下來了:有的認為由于洪水泛濫,人們只得把船棺放在近水面的巖洞里,后來,洪水退后,船棺便留了下來;有的認為是古人用最原始的方法,從山頂放下繩索,將船棺吊至巖洞前,然后牽引其入洞??傊?,千年船棺如何放置到絕壁洞中,引起許多人的興趣,但始終未找到正確的答案。
為解開這個千古之謎,福建考古工作者對武夷山群峰大大小小的巖洞石縫進行了仔細的考察,他們發現在這些地方有斷木殘板,初步推斷這可能是古棧道的遺跡。有人據此推測,古人是先在懸崖峭壁上架板鋪道,然后通過棧道把船棺送進巖洞的。
“峭壁沿溪列,煙云拂嶺游。船棺真個在,遺蛻見崖陬”(郭沫若《游武夷》)。武夷船棺過去可看到很多,據《太平寰宇記》記載,武夷山有“懸棺數千,而今天我們尚能目睹的只有數十具了。我們期待著早日揭開武夷船棺之謎,回答游人一個滿意、正確的答案。